新澳原料免费资料
联系人:唐英权
座机电话:023-88068703
手机电话:13996104424
QQ:845585975
地址: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工业园c区聚业路129号
景观模型作为景观设计的可视化工具,通过三维实体呈现设计意图,其核心价值在于辅助设计验证与视觉化沟通。根据功能定位,可进一步细分为设计型模型与表现型模型,二者在制作目的、技术细节与受众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从分类逻辑、制作要点、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展开解析:
一、分类逻辑:功能导向的模型定位
1. 设计型模型(功能验证型)
核心目标:通过实体模拟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,聚焦于空间结构、比例关系、功能布局的合理性。
受众群体:设计师、工程师、甲方技术团队,强调专业性与实用性。
典型场景:
地形适配性测试:在山地或滨水景观模型中,用可塑材料(如油泥、石膏)模拟地形起伏,验证步道坡度、排水系统是否符合规范(如无障碍设计坡度≤1:12)。
空间尺度校验:通过1:50比例模型,测量景观小品(如亭廊、座椅)与周边环境的比例关系,避免实际建成后出现“小品过大压空间”或“空间过大显空旷”的问题。
视线分析:在模型中设置观察点(如观景台、座椅区),用细线模拟视线范围,验证景观节点的可视性(如雕塑是否被树木遮挡、水景是否在主要动线上)。
2. 表现型模型(视觉传达型)
核心目标:通过精细化制作呈现景观的风格主题、材质质感、光影氛围,强化视觉冲击力与情感共鸣。
受众群体:甲方决策层、公众、投资者,强调艺术性与感染力。
典型场景:
风格主题强化:在新中式园林模型中,用激光切割亚克力板制作月洞门,手工粘贴真实竹丝模拟竹篱,搭配青砖纹路PVC板铺地,传递文化韵味。
材质质感还原:在现代景观模型中,用透明亚克力板模拟玻璃栈道,内嵌LED灯带模拟透光效果;用金属喷漆处理雕塑表面,增强科技感。
光影氛围营造:通过可调色温LED灯模拟昼夜变化(如黄昏时用暖光突出建筑轮廓,夜间用冷光强调水景倒影),或用投影仪在模型墙面投射动态光影(如树叶摇曳、水流波动)。
二、制作要点:两类模型的差异化技术路径
1. 设计型模型:功能优先,简化细节
材料选择:
主体结构:用轻质木方(如3mm×5mm松木条)搭建框架,保证强度同时便于修改。
地形模拟:用泡沫板切割地形轮廓,表面覆盖石膏或油泥塑造细节,成本低且可反复调整。
植被表现:用绿色海绵剪裁成树冠形状,或用3D打印树脂制作简化版树木模型,重 点体现位置与高度,忽略叶片细节。
制作技巧:
模块化设计:将景观元素(如座椅、花坛)制作成可拆卸模块,便于快速替换调整布局。
比例标注:在模型底座或关键节点标注实际尺寸(如“此处步道宽度1.5m”),辅助尺度验证。
动态模拟:用可活动部件(如可旋转的喷泉头、可开合的遮阳棚)测试功能合理性。
2. 表现型模型:细节致胜,强化感官
材料选择:
主体结构:用高密度PVC板或亚克力板制作建筑立面,保证表面平整度与光泽度。
植被表现:
前景:用真实干花(如尤加利叶、银叶菊)或硅胶叶片制作灌木,搭配微型多肉植物增强真实感。
中景:用3D打印树脂制作树木骨架,手工粘贴真实树皮碎片或喷涂纹理漆。
背景:用激光切割蓝色亚克力板模拟天空,或喷绘渐变背景板增强纵深感。
灯光系统:
基础照明:用LED灯带模拟地埋灯、壁灯,光束角控制在15°-30°,避免光线溢出。
重 点照明:用射灯聚焦展示核心景观(如雕塑、水景),光强比周围高2-3倍。
氛围照明:在地埋灯中内置RGB LED,通过手机APP切换色彩(如春季用嫩绿、夏季用湖蓝),匹配场景主题。
制作技巧:
材质对比:通过不同材质的组合(如金属+玻璃、木材+石材)突出设计亮点。
微缩工艺:用微型工具(如0.2mm勾线笔)绘制建筑细部(如窗框分格、石材拼缝),精度控制在0.1mm以内。
场景叙事:在模型中设置人物模型(如散步的老人、玩耍的儿童),通过动作与布局传递生活气息。
三、应用场景:两类模型的互补性价值
1. 设计型模型:从概念到落地的技术支撑
前期推敲:在方案初期用简易模型快速验证设计逻辑(如地形改造可行性、动线合理性),减少后期修改成本。
中期优化:在施工图阶段用精细模型模拟施工细节(如石材铺装排版、植物种植间距),提前发现冲突点(如管线与景观小品碰撞)。
后期验收:用模型与实际建成场景对比,检查施工误差(如标高偏差、材质色差),确保设计意图完整呈现。
2. 表现型模型:从设计到市场的沟通桥梁
投标竞标:在项目竞标中,用表现模型直观展示设计效果,比效果图更具说服力(如通过可拆卸模块演示不同方案对比)。
公众参与:在社区规划公示中,用模型帮助居民理解设计内容(如通过透明亚克力板展示地下空间布局),收集反馈意见。
品牌宣传:在售楼处或展览中,用灯光与互动设计(如触摸屏控制模型灯光变化)提升项目调性,吸引客户关注。
设计型模型与表现型模型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从技术验证到视觉传达的完整链条。前者确保设计“立得住”,后者帮助设计“传得远”。在实际项目中,二者常结合使用:先用设计型模型验证方案可行性,再用表现型模型呈现Z终效果,Z终实现“理性设计”与“感性表达”的平衡,为景观项目的落地与传播提供双重保障。

